用好績效“指揮棒” 賦能新安江生態保護

發布日期:2022-06-27 10:12信息來源:黃山市財政局 作者:王郁 閱讀次數: 【字體:   收藏

    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親自指導,并對試點成果給予充分肯定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改革試點。十年來,黃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始終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講政治、優環境、促發展的高度,緊扣農業污染治理、城鎮污水及垃圾處理、工業污染整治、生態修復等事關新安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重點環節,在持續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資金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和放大效應,引導更多資金為新安江生態保護賦能。
    堅持目標導向謀劃試點工作。黃山市堅持生態優先,定下“一江清水出新安”的長期目標,緊盯目標謀劃項目,從點、線、面、體全方位出發,多維度謀劃項目,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責任化,統籌推進試點項目建設,截止到目前累計謀劃實施各類生態保護項目325個,投入資金206.95億元,為保持流域整體水質為Ⅱ類并穩定趨好提供了堅強的資金保障。
    堅持統籌融合推進試點工作。為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避免資金浪費,黃山市堅持全域一體,統籌融合推進試點工作,著力建立多位一體的生態保護體系。全域一體增綠,統籌抓好松材線蟲病防治等重點項目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由77.4%提高到82.9%;深入推進濕地公園、濱江區域等重要節點建設,在重點區域和重要支流實施水草治理,流域水體自凈能力不斷增強。線面聯合防治,以線連面抓牢面源污染治理。全域推廣茶菊園綠色防控,建立“七統一”農藥集中配送模式,全市化學農藥使用量大幅降低。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啟動實施全市農村垃圾治理、農村污水處理和餐廚垃圾收運處置PPP項目,建成城鎮污水主干管網320公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逐個點源擊破,嚴格控制點源環境污染。沿江養殖網箱5993只全部拆除,累計關停污染企業220多家、拒絕污染項目190多個、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
    堅持“嚴管厚愛”提升試點績效。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嚴格項目入庫標準,嚴控任何影響新安江生態環境的項目入庫,盡一切努力把改善優化新安江生態環境的項目吸引納入項目庫。項目管理,制度先行。黃山市出臺制定多個新安江生態補償資金、項目相關政策,包括項目資金使用規范,績效評價,項目管理等,嚴格按照政策要求進行項目資金管理。統一入庫,專業把控。規范“謀劃、申報、初審、評審”入庫流程,建立項目儲備庫、實施庫。2021年組織開展項目申報入庫工作中,明確“7+16”項評審指標(7項前置條件、16項評分要點)嚴格審核把關,有50個項目納入專家評審,根據專家意見最終共37個項目入選儲備庫。嚴抓績效,科學規范。制定科學規范的項目績效目標,按照“誰申請資金,誰設定目標”的原則,從項目實際出發,科學設定細化、量化的數量、質量、時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的績效目標和指標,確保項目實施成效可量化、可考核。
    堅持全流程跟蹤監管確保試點效果。嚴格審核試點資金的撥付流程,加強事中跟蹤管理、事后績效評價反饋,開展月調度、季督查,及時通報預警,重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黃山市共實施三輪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每輪試點邀請專家學者對三年試點工作進行評估考核并出具績效評估報告,在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都取得較好效益。如,對全市農藥集中配送項目進行績效評價,通過項目的實施,提升了全市茶葉市場競爭力,提高了全市農民人均收入,2021年茶葉綜合產值180億元,比2017年增長36.4%,8家茶企入選中國茶企百強。通過回收廢棄農藥包裝物3538.53萬個并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有效控制和緩解二次污染,進而可以有效減少總氮(TN)和總磷(TP)排放量,帶來經濟生態效益雙贏局面。
    2021年,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向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升級拓展,黃山市認真總結三輪試點經驗,用好績效“指揮棒”,讓資金發揮更大效益,儲備更強動能,進一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